大桥架起幸福路①: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原标题:大桥架起幸福路①: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2020年9月28日
乐清湾大桥通车两周年
系列报道《大桥架起幸福路》
上学、就医、办事10分钟生活圈,环境好、房子新,领居还是老熟人,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吴美娥用简单一句话,评价搬入新居后的幸福生活。
一大早,吴美娥把孙子、孙女送去幼儿园后,路过菜市场时顺道买了菜,回到家里做完家务后,开始准备午饭……从山上搬到山下后,这样的生活作息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从偏僻老宅搬进小洋房
进入“10分钟生活圈”
吴美娥原本是芦浦镇井头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的新居是通过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征迁安置政策得到的一套住房,新居为2间3层半高的小洋房,建筑面积约660平方米,也就是所谓的小康型住宅。房间内装修不算奢华,但在大理石、装饰画的搭配下,显得十分简约又大气。
2013年12月,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启动建设,工程涉及5个乡镇(街道),46个行政村和12家企业,需拆迁房屋498户,拆迁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成为玉环有史以来征迁范围最广、征迁量最大的工程。
吴美娥就是498户征迁户之一,作为党员家庭,在村里召开征迁动员大会之后,他们便带头在征迁协议上签下了名字,腾空房屋。“这一座大桥为了全市人民的利益,我们一定要支持的。”回忆起征迁那些事,吴美娥有讲不完的话。
2015年11月27日 老房启动拆迁
2019年5月28日 搬进新房
住进新房后,吴美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品质在提升。新居就位于芦浦镇中心村——井头村,附近学校、菜市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当完善,新的幼儿园也在建设中。
和吴美娥一样,住进井头村拆迁安置小区的还有另外29户村民。整个小区面积约2万平方304不锈钢板米,由水田改造而来,小区内共有小康型住宅22栋44户,其中征迁户占了90%以上,从2018年7月起陆续入驻小区。
“以前在山上的房子交通不方便,房屋也比较简陋。现在就非常好了,在小区里面独门独户,而且装修得非常好,生活幸福指数非常高。”70岁的征迁户金正英对新居赞不绝口。
从人烟稀少到人来人往
过上“热闹的日子”
在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途经的另外一处村庄——龙溪镇大密溪村,征迁不仅让这里的32户征迁户过上了好日子,更激发了大密溪村的村庄发展活力,征迁红利惠及全村400多户村民。
下午3时许,征迁户鲍阿女和邻居结伴前往村里的文化礼堂看电影,此时的礼堂里已经坐满了前来观影的村民。自2018年5月,大密溪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以来,午饭过后,看一场悠闲的“下午场”电影,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借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征迁的东风,大密溪村村集体获得了一笔补偿款,结合“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拨款,村口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桥梁,开辟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村道,还由政府出资400万元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礼堂,一次性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活动场地少等难题。
从山脚下的石头房搬到村口的小康型住宅,从“人烟稀少”到“人来人往”……不少和鲍阿女一样的征迁户,已经习惯了村里的热闹。
“以前住的偏僻也没地方玩,现在不仅有新房住,还有这么多休闲场所可以活动,我们年纪大了就图个热闹,有这样的晚年生活已经很满足了。”鲍阿女笑着说道。
这些年,大密溪村的32户征迁户中,有的住进了村里的新房,有的在城里买房,有的用补偿款还上了多年欠的外债,有的去外地做了生意,总之日子过得越来越好。2013年至今,大密溪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0”的突破,现在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大密溪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根:
“今年村里将借助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后续的一些工作,开发30余亩村级留用地新建厂房,继续增加村集体收入,把村庄建设得更好,让村民日子过得更红火。”
作者:王敬 金烨鹏 苏彬辉
通讯员:林青青 陈力娜
航拍:颜群欢
编辑:林怡彤
责编:何文新